我一直認為,家庭教育是人才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有一陣研究過中國幾個著名的家族,曾國藩家族。我估計很多人看過《曾國藩日記》和《曾國藩家書》,尤其曾國藩寫的家書,里面對兒子的教誨非常細致,從小事到做人做事,事無巨細的指導。曾國藩家族我覺得基本達到了曾國藩的要求,不要求代代有富貴,希望代代有秀才。曾國藩之后200多年,曾家出了很多杰出人物,很多博士、教授和院士。
梁啟超和女兒們
還有梁啟超家族,梁啟超對子女教育也特別上心,他經(jīng)常跟子女通信,關(guān)心他們的學業(yè),身體。而且梁啟超不古板,也沒有家長作風,他很關(guān)心子女的心理健康,跟自己的孩子交朋友。家里9個孩子,出了3個院士,大部分都是國外留學。
還有“中國的居里夫人”何澤慧的外婆家,王謝長達,她是蘇州著名的振華女中創(chuàng)始人,楊絳、何澤慧、費孝通都是這學校的校友。他們家也一共出了好幾位院士,像王守覺、王守武等。
他們這些家族能出這么多院士、博士,并不是智商特別高,而是有一定的教育方法,像家規(guī)、家風,還有一些學習上的不傳之秘。
我接觸過某個家族的后代,看起來很平常,但接觸久了,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待人接物有自己的一套,特別有原則,有底線,也很有品味。
表面看起來,曾國藩家族要求很嚴格,梁啟超對子女很隨和,但有些東西是一樣的。比如對于學問的態(tài)度。梁啟超跟女兒梁思壯寫信,女兒剛開始沒有進入大學,他說不要著急,做學問還是要打基礎,基礎越厚越好。
梁思成
就是說,他們對于成才看得比一些虛的東西更重,像學歷、學位并不是他們最最看重。就是著眼于根本,人才能不被短期目標所迷惑,反而能成大才。
在學習和研究上,我認為也是有訣竅的。比如,梁啟超建議梁思永讀考古專業(yè),這種就非常具有高度和前瞻性。因為梁啟超就覺得中國歷史這么悠久,考古是個空白,值得研究。梁啟超還指點了梁思成在古建筑方面做研究。梁啟超作為一個學術(shù)大家,可以高屋建瓴給子女做指引。
退后一些,關(guān)于考試,也是有技巧的。我經(jīng)常說的有一本暢銷書,《虎媽戰(zhàn)歌》,如果一般人要跟虎媽學,肯定家里雞飛狗跳,但達不到效果。書里面講,她每天讓小孩做多少道題,小孩就能參加數(shù)學競賽了。如果簡單做題有效,我估計中國家長都會嘗試,其實是沒用的。
但為啥她家的孩子都上了哈佛、耶魯了呢?這個是訣竅,虎媽不會在書里講的。她們?nèi)叶籍厴I(yè)于名校,其實是掌握了進名校的訣竅。
虎媽和她的女兒們
因此,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在很多時候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成才,成才到什么高度。高考成績當然也有關(guān),不過在人成才過程中,高考不算最決定性的因素。
當然啦,我講了一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家也不要氣餒。教育教育分4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任何一種教育得法,都可以成才。
大家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