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蛀牙,引出了一場被平和假象掩蓋的“家庭矛盾”,卻讓我深思。
——鹿媽
文 | 北極有海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號)
01
最近朋友和我說起一件事。
小孩子喜歡吃糖是天性,她的小侄女葉子也一樣。
從三歲的時候就開始喜歡各種酸酸甜甜、五顏六色的糖果,不給吃就撒嬌耍賴撒潑打滾。
后來她的嫂子擔心孩子吃多了糖對牙齒不好,就狠心讓她戒了糖,每天嚴格控制吃糖的數量。
“這不是挺好的嗎?”我說。
而朋友卻無奈地告訴我:“但現在小葉子六歲了,我嫂子卻發(fā)現她長蛀牙了。”
而且沒想到,問題是出在了葉子的爺爺身上。
原來當時葉子在一開始戒糖的時候,總是會各種哭鬧,這一哭鬧,就有人忍不住心軟了。
葉子的爺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表面上迫于兒媳的堅決態(tài)度,積極配合,但背地里卻和小孫女達成了合作。
他每天在接孩子放學的回家的路上給孩子買糖,在外面吃完再回來。
平時也會趁著兒子兒媳不在,見縫插針地給孩子買糖吃。
朋友的嫂子在得知原委之后,十分的窩火又無力。
窩火的是孩子爺爺無條件的寵溺,無力的是自己長期以來的努力就這么白費了。
這件事情,往小了說,不過是教育意見沒協(xié)調好,一時疏忽讓孩子多吃了點兒糖;
但如果以小見大,積少成多,這就是對孩子的教育出現了漏洞,如果不及時處理,就很有可能會對孩子之后的成長產生影響。
02
這件事情讓我聯想起知名博主papi醬之前發(fā)過的一個視頻。
在視頻里,papi醬傾情演繹了“媽媽在管教孩子時”,和“外婆在管教孩子時”的各種無形的斗爭。
孫女寫作業(yè)時
外婆:哎呦,現在小孩子真是辛苦啊,那么小就要做那么多作業(yè),累壞了怎么辦。
媽媽:我現在逼著裙裙學習不是為了她好嗎?
外婆:你小時候要是好好學習了,長大有本事了,你家小孩現在用得著那么累的嗎!
一血!
孫女邊吃飯邊看動畫片
媽媽:說了多少遍了,不要一邊吃飯一邊看動畫片!
外婆:沒事沒事我們看動畫片,外婆幫你調到動畫噢。你媽媽就是小氣!
暴擊!
孫女玩手機游戲
媽媽:不能再玩了,你已經玩了半個小時了。
外婆:我們裙裙玩游戲是要動腦的,益智的你曉得伐啦。你就是小時候漫畫看多了腦子看壞了,連個游戲都玩不好的。
KO!
媽媽在外婆的不斷暴擊下,只能無奈望天。
誠然,作為和孩子最親近的人,各個家庭成員之間的教育戰(zhàn)線不統(tǒng)一,不僅很難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有時候甚至還有反作用。
1. 容易引發(fā)家庭矛盾。
馬伊俐曾在《圓桌派》上公開吐槽。
有幾次女兒在吃飯的時候,把還裝著飯的碗倒扣在自己頭上,馬伊俐就讓她把米飯撿起來。
有一次撿得不干凈,馬伊俐就打了兩下女兒的小手心。
那天馬伊俐發(fā)了一個朋友圈,說了這個事情,之后文章的電話就打過來了。
“你怎么可以打女兒!”
在馬伊俐看來,孩子做錯了事情,又正是講不通道理的年紀,小施懲戒讓她長個記性沒什么。
但在文章看來,任何的嚴厲教育都是對孩子的苛待。
這種分歧不是個例,馬伊俐曾公開說自認為是比較嚴格的母親,但文章卻也是出了名的“溺愛型”父親,因此兩人在教育女兒方面常有摩擦。
在家庭生活當中,養(yǎng)育孩子的意見分歧常常是家庭矛盾的禍源之一。
出現矛盾不及時溝通解決,有一就有二,小摩擦積累多了,戰(zhàn)線崩塌,總有一天會爆發(fā)。
2. 壞人全讓我來做了。
一個小有名氣的博主曾經在微博上自述了一段經歷。
她在店里等奶茶的時候,感覺自己挎包上的小玩偶被人動了一下,低頭一看,是一個四五歲模樣的小女孩。
小女孩的媽媽不好意思地對她笑了笑,然后把小女孩拉倒了奶茶店外的拐角處。
媽媽跟小女孩說,不應該不經過別人同意就伸手摸人家的東西。
但小女孩不以為然,說又沒把東西弄臟,這有什么。
兩個人在奶茶店外吵了起來。
后來小女孩犟著搬出靠山:“你怎么這么多事情!爸爸都沒有這么多事!”
有粉絲一語道破:
給孩子“上課”講道理不一定會惹孩子討厭。
但如果家長們戰(zhàn)線不統(tǒng)一,另一方剛好是一個“甩手掌柜”——疏于管教,有應必答,那管教的一方就尷尬了。
多半會淪為“壞人”。
不僅僅是伴侶愛人,隔代教育也是如此。
一邊收一邊放,這邊剛教育完,那邊就緊接著各種花式哄。
想教好也有心無力。
就像我那朋友的嫂子,原以為孩子總算明白自己的一片苦心,沒想到卻是有靠山地陽奉陰違。
03
家庭教育產生分歧,首先受害的其實是孩子。
因為TA還沒有判斷是非好壞的能力,也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
在一期《媽媽是超人》的節(jié)目中,董潔的兒子頂頂坐在沙發(fā)上,說想吃獼猴桃,頂頂的姥爺馬上起身,去給寶貝孫子削獼猴桃。
或許是這樣的場景常有發(fā)生,董潔在姥爺拿削好的獼猴桃回來之前,就事先叮囑頂頂:
待會兒自己吃,不要讓人喂你啊。
頂頂聽話地點點頭。
很快,姥爺就拿了一盤切好的獼猴桃過來,并且十分寵溺地開始喂食。頂頂一看,姥爺都喂過來了,那就這樣吃也沒什么吧?
于是十分習慣地接受了姥爺喂過來的食物。
后來董潔出聲制止,姥爺表示:你不喂他,他不吃的。
兩人有片刻的爭執(zhí)不下。
這期間頂頂一直都在觀望:到底該聽誰的?
董潔無奈:你就放那兒,他不吃就不吃。
頂頂見狀,才表示要自己吃。
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董潔內心滿滿的無奈。
孩子的很多習慣和好壞判斷,都是在成長懂事的過程中慢慢養(yǎng)成的。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家長的言傳身教必不可少。
但如果家長的意見都不統(tǒng)一,那孩子就會感到很混亂。
我到底該聽誰的?
而當孩子判斷不出對錯的時候,就會單純地認為不罵自己不限制自己的人就是對自己好。
有一次看到一個男性朋友的朋友圈。
他過年回去逗自己五歲的外甥女,問她是更喜歡爸爸還是媽媽。
小朋友說,喜歡媽媽。
問及原因,小朋友回答:因為媽媽從來不說我,還給我吃冰淇淋。
朋友的心里頓時十分復雜,只能用一串省略號代表當時的心情。
小孩子會本能地向管理寬松的那一邊靠近,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都一樣。
就像之前那位網友說的:
如果爸爸總是不管教育又充好人,孩子肯定更愛爸爸,覺得爸爸給她買玩具陪她玩,又不會罵她。
除此之外,長期的教育戰(zhàn)線不統(tǒng)一,也很容易讓家長的威信大大降低。
反正你們每個人說的都不一樣,那我隨便聽一聽就好了。
04
如果在教育孩子方面發(fā)生了分歧,可以這樣做:
1. 及時和家庭成員溝通。
在綜藝節(jié)目《我家小兩口》里,向佐就遭到了郭碧婷閨蜜的靈魂拷問。
先是問“你老婆和你的爸爸媽媽的意見產生分歧的時候,你怎么辦”。
又緊接著問“你們倆對小孩的教育問題產生分歧時,你會怎么解決呢”。
兩個問題一出來,就有人說:全是送命題。
但機智如向佐,半秒都沒有停頓,就給出了答案,可謂是求生欲十足了。
“我覺得,大方向不要有錯就好了。讀什么學校我們也可以一起討論。
因為對于孩子的觀點,肯定沒有說誰是絕對對的,我也有對,我也有錯。”
在一個知乎高贊問答中,有人在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時也說:
“我孩子十一歲之前飯桌規(guī)矩就不是很好,每次吃飯我看到哪里不對就會當場指出來。
但爺爺奶奶比較寵孩子,舍不得說他,甚至我說孩子的時候,他們還會指責我。
所幸,后來經過溝通,他們讓步了。現在孩子改變很多,也很乖。”
溝通就像一瓶萬金油,從來都是消除矛盾改善關系的必備良方,家庭教育猶是如此。
2. 不拆臺,不詆毀。
在《好媽媽不吼不叫》一書中,作者除了“溝通以求觀念一致,避免在孩子面前產生沖突”之外,也說到“即使彼此理念不同,也不要去詆毀對方”。
當著孩子的面去拆對方的臺,不僅會給孩子留下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會損害我們作為家長的威信。
如果是當面產生分歧的,那就當著孩子的面和解。
3. 大原則上要一致。
朋友也說,她的哥哥就十分支持妻子的教育方法。
雖然經常會為了保護孩子幼小的自尊心,一個教育完之后另一個去哄,但大原則上從來都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
統(tǒng)一一致的大原則,是教育的基礎,也是行為規(guī)范的準則。
曾有人做過一個很簡單的實驗。
他先是在沒有保護攔的桌子上放了一顆小彈珠,任由彈珠滾動,彈珠很快就滾到下了桌子。
然后他又在桌子上放了一個紙盒,再把彈珠放在盒子里去滾。
這回無論彈珠怎么滾,都不會再滾下桌子。
我們的孩子就像這顆彈珠,這個紙盒就是教育的大原則。
我們?yōu)楹⒆又谱鞯摹凹埡小保茸屗宄刂懒诵袨榈慕缦蓿脖Wo著他避免因為“跨界”做錯事情,而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05
賈玲在小品《真假老師》中說:學校的教育缺少不了家庭的配合。
而在這里我想說,同樣的,家庭的教育也缺少不了各個家庭成員的配合。
每一個步伐堅定的孩子,身后都有一隊戰(zhàn)線統(tǒng)一的家長。
這道戰(zhàn)線,既是準繩,也是后盾。
既在他前進的路上,把握方向;也在他困頓的時候,給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