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被親情道德綁架過,?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敢想敢干,、勇往直前的人,,卻也難免會被親情的“綁架”牽絆過。
我感受到被“親情”牽絆是大學(xué)畢業(yè)的時候,,出國留學(xué)畢業(yè)面臨是否回國的時候,,我媽媽說:“回來吧,家里多好,,媽媽希望你在我身邊,,就一個孩子不想你走得太遠(yuǎn),當(dāng)然,,如果你有想要追求的事情,,媽媽也會無條件支持你?!?/p>
我母親的這句話看似平淡無奇,,互道思念牽掛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最正常不過的事情,,可是掛了電話的我卻被這句話影響著自己的判斷:原來我的選擇會和母親的情感掛鉤。
現(xiàn)實中的我最終選擇回國發(fā)展,,在父母的身邊,,過著不愁吃不愁喝的生活,到了結(jié)婚的年紀(jì)結(jié)了婚,、生了孩子,,可是,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反復(fù)思考過,,也許我當(dāng)時堅持自己想要過的生活,,留在國外,是否一切都會不一樣,?
成年人的困惑時常會被生活的瑣碎干擾消散,,我早已不再想人生軌跡的問題,卻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時常反思我父母灌輸于我的種種教育理念與感情聯(lián)系,,我開始思考:愛孩子是該讓他永遠(yuǎn)留在我身邊,?還是真正從心里讓孩子自由,讓自己成為“多余”,。
01
告訴孩子“我需要你”并不難以啟齒
豆瓣評分超高的韓劇《請回1988》之所以廣受好評,,是因為這部劇將家庭關(guān)系、情竇初開刻畫的細(xì)膩入微,,幾乎每一集都讓人在啼笑皆非之余又有熱淚盈眶的暖心感,。
《請回答1998》中最受歡迎的,總是穿豹紋衣服的豹子女士羅美蘭在第5集中回娘家,,豹子女士不在家的這段時間可是讓丈夫和兩個兒子撒歡了,,在家放飛自我。
豹子女士回娘家的這段時間,,父子三人把家里搞得亂七八糟,,不過還是漸漸適應(yīng)了沒有豹子女士在的日子,甚至平時不會換煤炭的爸爸也做得得心應(yīng)手,。
在娘家呆著的豹子女士實在不踏實,,覺得家里的三個男人沒了她一定生活不能自理,肯定把家里搞得亂七八糟在不像樣子,。
可是沒成想,,在得知豹子女士要回家的三父子在豹子女士回家前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凈凈,本想博得豹子女士的歡心,,可是沒成想,,這卻讓豹子女士郁郁寡歡了,豹子女士覺得她“不被需要了”。
在1988年的那個時代,,豹子女士像大部分已婚婦女一樣,,在家相夫教子,大小事都統(tǒng)統(tǒng)做,,并且是任勞任怨,。作為妻子和母親,“被家人需要”是生活唯一充實和幸福的來源,。
父子三人雖然一頭霧水,但是最終明白了媽媽不高興的原因,,于是故意設(shè)計出了種種橋段——“媽媽,,我的衣服去哪了?”,、“媽媽我燙到手了”......來博取豹子女士的注意,,讓豹子女士 明白:“我們?nèi)齻€人真的好需要你?!?/p>
最后,,豹子女士在飯桌上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想讓媽媽開心,說一句我需要媽媽就足夠了,!”
在孩子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從一開始對母親的“完全依賴”到一點點的獨立自主,接受這個事實是對父母的一場考驗,,父母與孩子的距離總在漸行漸遠(yuǎn)間游離,,作為父母,無論孩子多大,,告訴孩子“我需要你”并不是件難以啟齒的事情,。
而也是作為父母,在接受這個殘忍事實的過程中,,告訴孩子“你可以不再需要我”更是一件需要修行的征途啊,。
02
不要讓焦慮過分發(fā)揮,讓孩子成為孩子
去年大熱國產(chǎn)動畫之光《哪吒之魔童降世》自上映以來就是一片好評,,比起劇中哪吒小魔童似的動畫形象,,真正讓我注意到的卻是哪吒父母的教育理念。
這部動畫片中,,哪吒的父親托塔李天王一改沉默寡言的嚴(yán)父形象變成個那個雖然忙于鎮(zhèn)守陳塘關(guān)的使命,,但也在危險時刻挺身而出,向神仙祈愿,,愿以一命抵一命來保護(hù)自己的孩子,。
而哪吒的母親呢,當(dāng)被告知哪吒是魔丸轉(zhuǎn)世,定會禍害人間,,一定要早日了斷的時候,,哪吒的母親說:“再不好,他也是我們的孩子啊,?!?/p>
哪吒遭受誤解時,是母親站出來開導(dǎo)他:“你不是真的想傷害百姓對嗎,?你恨他們誤解你,。”
哪吒遭受聲討時,,是父親站出來擋在他身前:“我會把他關(guān)在家里,,如果他做了傷害他人的事,我第一時間出來擔(dān)責(zé),?!?/p>
比起現(xiàn)在這些調(diào)皮搗蛋叛逆的孩子,哪吒的威懾力要比他們夸張一百倍,,比起現(xiàn)在父母的焦慮,,李靖夫婦的焦慮同樣也比我們焦慮100倍。
動畫是夸張了的現(xiàn)實,,焦慮有錯嗎,?并沒有,錯的是程度 ,。
不讓焦慮過度發(fā)揮,,讓孩子成為孩子,是我們家長修行路上的必修課,。
03
愛與救贖一樣都不能少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樂德·胡塞尼的著作《追風(fēng)箏的人》想必大家都看過,,全書圍繞風(fēng)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一個富家少年阿米爾與家中仆人哈桑關(guān)于風(fēng)箏的故事,,講述關(guān)于人性的背叛與救贖,。
故事發(fā)生在阿富汗,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一場風(fēng)箏比賽后,,他們兩人得了冠軍,哈桑為幫阿米爾追回落下的藍(lán)色風(fēng)箏,,受到了阿塞夫的侮辱,,阿米爾就在現(xiàn)場,但是他生性懦弱,,沒有幫助哈桑,。阿米爾因自責(zé)怪罪于哈桑,認(rèn)為只要不再見到哈桑,就不會愧疚痛苦,,于是,,陷害哈桑,致使哈桑和父親離開,。
阿米爾是少爺,,哈桑是仆人,同父異母,,但性格迥異,。阿米爾生性懦弱,缺乏擔(dān)當(dāng),,但是哈桑勇敢無畏,,忠誠果敢。
阿米爾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得到父親的愛。他的母親難產(chǎn)而死,,因此他認(rèn)為是自己“殺”死了父親最愛的人,,父親才“恨”他,才對他聲色俱厲,,不茍言笑,。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他可以不惜一切代價,,背叛,、欺負(fù)、甚至是陷害自己的朋友哈桑,。
但是,,哈桑一直認(rèn)為阿米爾是自己的朋友,不管阿米爾做過多少對不起他的事,。他給阿米爾寫信——“我告訴親愛的法莎娜和索拉博很多次,,那些我們過去一起長大、玩游戲,、在街上追風(fēng)箏的事情……”在他心中,,親愛的阿米爾不僅僅是少爺,更是朋友,。他從未將阿米爾做過的錯事放在心底,,不記得不計較不記恨。
或許,,因為哈桑懂得愛,,所以,他的生活中也不缺少愛他的人。阿米爾的父親,,雖不能“明目張膽”地表現(xiàn)對哈桑的愛,,但是哈桑終究得到了親生父親的愛——微不足道。
父親每年都記得哈桑的生日,,并會精心準(zhǔn)備生日禮物,,有一年,是花巨款請來醫(yī)生,,為哈桑治療兔唇,;在聽說阿里要將哈桑帶走的時候,痛哭流涕,,極力挽留,;在很多美好的時刻,他會想起哈桑,,希望哈桑能分享快樂……
性格迥異的兩個人也許是對愛的理解不一樣,,因此,他們對待愛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父親的愛帶給了阿米爾和哈桑截然不同的影響,,有些人看不到自己的“錯”將“錯”壓在別人身上,有些人承受著不是自己的“錯”,,仍然選擇給予對方機(jī)會,,愿意用“愛”救贖彼此。
阿米爾救贖自己的方式是選擇踏過千山萬水,,勇敢一回解救哈桑在戰(zhàn)區(qū)的孩子,,阿米爾最終終于用愛救贖了那些年的遺憾,他和自己和解了,。
愛需要勇氣,,愛使人摧毀,亦救贖于人,,平衡愛與救贖是父母修行路上的基石,。
愛與放手是相當(dāng)矛盾的兩個詞匯,愛是無私奉獻(xiàn),,卻自私期待回報,,愛是希望你幸福,但也希望那份幸福是完全由“我”帶來的,。這種本能非常強(qiáng)烈和兇猛,,明明想要放手,可這種感覺卻常常占了上風(fēng),,不愿引退,,于是生活中常常會出現(xiàn)所謂的”情感綁架“,。
愛又常常充滿“迫切”,這種迫切找不到合適的出口,,達(dá)不到預(yù)期的目的,,就變成我們所說的“焦慮”,焦慮沒有錯,,錯的是程度,。
愛既可以這樣,又可以那樣,,愛這么復(fù)雜,,可反過來想,愛又如此簡單明了,,不過是告訴孩子——
“你的幸福里一定有我,,但并不全是我;你想要的自由我?guī)椭阋黄饘ふ?,但不逼迫你遵循我的教?dǎo),;你犯下的錯可以彌補(bǔ),鼓起勇氣用愛救贖,?!?/p>
讓孩子成為孩子,讓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變成“多余”,,這也許就是最高級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