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拉近和孩子的距離,,讓孩子打開心扉,,實現(xiàn)“零阻力”的溝通,父母們有幾點需要特別注意:
關(guān)心孩子關(guān)心的事情
要想和孩子的溝通變得順暢,,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總強調(diào)自己在乎什么,、關(guān)心什么,、覺得什么重要,,而要學(xué)會關(guān)心孩子關(guān)心的事情,,這樣孩子才可能對你關(guān)心的事情上心。
寧波一位年輕媽媽崔華芳曾在自己的書中寫過這樣一件事:
一位單親孩子的爸爸長期在外面做生意,,10歲的兒子?xùn)|東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爸爸每兩天會打一次電話回家,但是,,兒子卻不愿意與爸爸說話,。
有一次,爸爸又打電話回家,接電話的正好是兒子,。
“兒子,,最近乖不乖呀?”爸爸開口就問道,。
“嗯,。”
“有沒有惹爺爺奶奶生氣,?”
“沒有,。”
“你的學(xué)習(xí)怎樣……”
“你等會兒,,我叫奶奶來接電話,。”
兒子竟然把電話放下了,。
實際上,,這樣的問話方式,往往讓孩子覺得無話可說,。
一些家教專家指出:“孩子不是不想跟爸爸媽媽說話,,而是沒話說,不知道怎么說,?!?/span>
這些家長雖然主動與孩子溝通,但是由于沒有關(guān)注孩子的心理,,溝通的又是孩子不感興趣的內(nèi)容,,不僅沒有取得好的效果,反倒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
筆者有一位記者朋友,,有段時間她和青春期兒子關(guān)系很緊張。一天,,朋友突然接到報社的一個任務(wù),,讓她去采訪一場即將在當(dāng)?shù)嘏e行的足球比賽。這可把朋友難壞了,,因為她平時對體育賽事一竅不通,。這時,她突然想起兒子可是個不折不扣的體育迷,,對足球更是無比熱愛,。她覺得這可能是一個和兒子緩和關(guān)系的契機。
回家后,,朋友便開始向兒子請教有關(guān)足球方面的事情,。兒子開始有點不在意,,認為媽媽不過是找借口跟自己套近乎。但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媽媽是真心想了解足球的時候,,他的態(tài)度有了很大的轉(zhuǎn)變,,不僅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媽媽,還找了很多資料,,并且將自己珍藏的一些球賽錄像拿出來,,一邊看一邊給媽媽講解。后來,,朋友不僅帶兒子一起看了那場比賽,,寫完稿后還讓兒子幫忙“審查”,看是否有寫得不對的地方,。經(jīng)過這件事情,,朋友發(fā)現(xiàn)自己和兒子的關(guān)系有了明顯的改善。
了解是溝通的前提
我們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次,,一位作家請幾個朋友到家里吃飯,。飯桌上,作家的小兒子夾了一個丸子放進嘴里,,但很快就吐了出來,,說不好吃。而這盤丸子客人也吃了,,大家都沒覺得不對味,。
作家的妻子有些怪孩子不懂事,客人們也覺得孩子有點嬌縱,。
但作家卻不這么想,,他夾起孩子丟掉的丸子嘗了嘗,原來真的變了味,,于是感慨地說:“小孩總有小孩的道理……”
這位作家,,就是魯迅。魯迅的做法,,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沒有了解真實情況之前,,不要急于下結(jié)論,更不要盲目責(zé)怪,、訓(xùn)斥孩子,,因為“小孩總有小孩的道理”。
了解是溝通的前提,。只有在了解的基礎(chǔ)上,,溝通才會變得客觀、有的放矢,。
任何孩子,,都不希望有一個不問原因就輕易發(fā)火動怒的媽媽,而是希望媽媽凡事都講道理,。這樣,,孩子才會覺得媽媽是可以信賴、可以傾訴的人,,即使自己做得不好甚至做錯了,,媽媽也會通情達理,理解自己,,并提出客觀公正的意見,。
其實了解孩子并不難,媽媽不妨多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了解孩子的基本情況,。例如:孩子最好的三個朋友是誰?孩子最崇拜的人是誰,?為什么,?孩子最大的夢想是什么?孩子最大的壓力是什么,?孩子排解壓力的途徑是什么,?……
了解孩子的“雷區(qū)”,也就是孩子最不喜歡媽媽說什么,、做什么,。例如:孩子本來就因為不善表達而感到自卑,可媽媽卻總要跟別人強調(diào)“這孩子就是嘴笨”,;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貌,,可媽媽卻要當(dāng)著客人的面說“我女兒別的還好,就是有點胖”,;孩子對于曾經(jīng)犯過的一些錯誤不愿意再提,,可媽媽卻經(jīng)常翻舊賬……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有不希望被別人觸及的“雷區(qū)”,。不碰孩子的“雷區(qū)”,,既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和孩子順暢溝通的重要前提,。
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特點,因此不能用一個模子去應(yīng)對孩子所有的成長問題,。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媽媽就能夠從容應(yīng)對孩子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