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拉開自家的門,就聽見鄰居黃女士聲嘶力竭的聲音:“我讓你瘋玩,讓你瘋玩!”
伴隨而來的,還有她兒子哇哇大哭的聲音。很明顯,黃女士在教訓她的兒子。
見門虛掩著,我推門走進去。只見黃女士一手按著兒子,一手正往孩子屁股上打。
看見我進去,黃女士停住手,氣呼呼對我說:“這孩子,成天折騰,亂搗鼓東西,把我珍貴的花瓶摔碎了。”
我拉過黃女士,輕輕問她:“如果他打碎的只是一只非常普通的杯子,你會這樣打他嗎?”
黃女士怔了一下,我又小聲對她說了一句:“別讓教育,帶上情緒。”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作者回憶了他童年經(jīng)歷的一件事。
有一天他在門外偷騎爸爸的自行車,摔得人翻車倒,自己怎么也爬不起來。爸爸看見趕了過去,一邊憤怒地吼他,一邊去察看自行車。
作者說,爸爸責罵他不該偷騎,他認了,也知道自己錯了,但爸爸看都不看他一眼,也沒問他一聲:“你摔傷了嗎?傷到哪里?”讓他的心瞬間碎了、冷了。爸爸的教育不僅沒有效果,反而讓他從此跟爸爸對著干。
他說:如果爸爸當時關心他,跟他講道理,他可能對爸爸不會那么叛逆,跟爸爸的關系也不會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
有些時候,當教育滲雜其它因素,并被情緒左右時,小小的一件事,可能會改變許多。
1.
前不久,知乎有一個很吸引人的求助貼子:“我的女兒因為我撕了她的筆記本絕食了,怎么辦?”
求助的女士,女兒讀高三,從初一開始,就在一本筆記本上記錄小說靈感,打算高考后正式動筆寫作。
母親在發(fā)現(xiàn)女兒成績下降后,依然在筆記本上寫小說靈感,一怒之下撕了女兒的筆記本,于是出現(xiàn)了女兒絕食的情況。
母親很痛苦,很不解:自己明明是為女兒好,怎么出現(xiàn)這樣的結局?
其實,母親為女兒好這個不容否認,但母親對女兒的教育不是循循善誘,而是帶著很大的情緒。這種情緒來源于女兒沒有長成自己期待的模樣,而非女兒犯了多大的錯誤。
所以,身為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先要讓自己冷靜,尋找孩子發(fā)生問題的原因所在,再平心靜氣去施教,引導。
帶著情緒的教育,尤其是不純粹的以事論事的教育,往往不僅失敗,還適得其反。
2.
畢竟帶情緒的語言教育,常常是沒有理性,是傷人的,而帶情緒的“棍棒教育”,那更是過分的,除了讓孩子滋生怨恨外,還潛存下很多的副作用,影響孩子的一生。
問過好幾個孩子經(jīng)常性重復犯錯的孩子:爸爸媽媽責罵你們的話沒記住嗎?孩子們的回答幾乎如出一轍:我的耳朵對他們有特異功能,他們一旦開罵,我的耳朵就自然關閉。有的孩子還打著哈哈說:他們的話,不過是一陣風,啥也沒留下……
當家長帶著情緒,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人的心理保護機制,常常會讓孩子不自覺地封閉起自己,進行自我保護。這個很正常,并非孩子多壞,多狡猾。
不要覺得孩子小,就任由自己的情緒隨意發(fā)酵,更不要因為孩子弱小,隨意拿孩子做出氣筒。
家長不控制好自己情緒,任意打罵孩子,會讓孩子原本應該燦爛的心靈,變成千瘡百孔,以至于成年后人生出現(xiàn)斷斷續(xù)續(xù)的灰暗。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別為了孩子,卻讓孩子長大之后需要去治愈童年。
3.
家長在教育孩子之前,請務必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在自己心中煩悶,心情不爽時,若看見孩子犯錯,先深呼吸一下,或轉(zhuǎn)頭望望窗外,看看廣闊的天空,或轉(zhuǎn)身洗個臉再來面對孩子。總之,孩子有錯要教育,但自己要先冷靜,不能將生活中的不愉快借孩子犯錯的出口進行情緒發(fā)泄和傾倒。心理學的“踢貓效應”是一個最好的啟示,不要讓自己成了那個“不應該”的父親。
當孩子犯錯的行為觸碰到自己最為在乎的事情時,比如在外讓你丟失面子,讓你尷尬,甚至難以彌補時;比如破壞了你最心愛的物品等,在自己“發(fā)火”之前,請問自己一句:“孩子是因為什么?”那么,你將不會對孩子的批評停留在事情的結果上,而是轉(zhuǎn)向孩子犯錯的原因,如此,你的情緒將會有所控制,同時對孩子的批評更有針對性,更有效果。
只有不帶情緒的教育,才不至于讓教育影響孩子的情緒,給孩子帶去負面影響,乃至委屈孩子,在孩子的心理留下抹不去的陰影。
只有成熟的家長,冷靜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