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型父母。也有大老粗泥腿子父母,不懂得如何科學地藝術的對待自己的孩子。不懂得如何與孩子交流、對話.只是一種樸素的感情,“反正我們是為了你好,你就該一切聽我們的”,很少去研究他們成長過程的心理特點,粗暴的指責和干涉,種下了家庭沖突的隱患,直到釀成了悲劇。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到了14歲的階段,是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第二反抗期”或“危險期”。
這一時期個人自主意識明顯增強,而與自己的孩子朝夕相處的父母并未意識到這一點,仍堅持以管教、指責、干涉、打罵來對待他們,結果只能導致他們反抗,甚至背叛家庭,離家出走,流浪街頭,偷竊犯罪等。屬于第四類的野蠻型的父母該認識到惡果了吧。舔犢之情,人皆有之。偉大作家高爾基寫得更為絕妙:“愛孩子,那是連老母雞都會的事情。”那么,怎樣愛孩子,愛到什么程度,這里大有學問和藝術。
有這么一個細節(jié),初學走路的孩子,重心不穩(wěn),腿腳乏力,跟踉蹌蹌,少不得會摔跤、跌倒。見到這種情況,中國父母一定沉不住氣,急速把孩子抱起來,心肝、寶貝地撫摸一番,而美國父母則不然,他們站在一旁看“笑話”,當啦啦隊,讓孩子自己掙扎爬起來。這兩種態(tài)度必然引出兩種結果。中國父母這么做,是慈是愛;美國父母那么做,也是慈是愛。其不同之處:中國父母的慈愛是痛是惜。
美國父母的慈愛是鼓勵是培養(yǎng),在人生道路上用自己的力量去奮斗、去拼搏。“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這是魯迅說的,但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個“度”,要注意分寸。由于有中國傳統(tǒng)那種情懷,加之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憐愛孩子之心更加難免。在這種國情和現(xiàn)狀的情況下,過度的愛撫使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吃飯要一口一口地喂,還得加上媽媽哄,爸爸逗,奶奶唱歌,爺爺表演雜技。
生活上要啥有啥,想吃就買,盡量滿足。這些看起來是小事,其實絕非小事。這些孩子沒有吃過苦,不覺吃飯香,身體不行,功課次之,道德品質更不必講,橫眉豎眼,肆無忌憚,對一切待遇感到理所當然,稍不如意.大吵大鬧,把父母折騰得呼天求地。據許多中小學校反映,現(xiàn)在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承受不了。雖然國家方面提出批評,追究行政責任,但仍得不到改善。
那么,到底誰是“罪魁禍首”呢?據各方面分析最后得到的答案是:升學壓力過大,高考指揮棒太長。這樣的歸咎未必公平,與家庭、社會卻有聯(lián)系。不信,請看以下事實:據報載:一個12歲的小學生,在離家出走前給父母寫了一個條子:爸媽,當你看到這張條子的時候,我已經走了,我也不知道到哪兒去,只是不想回家,每一次一想到回家就要練琴、畫畫、寫字、做作業(yè),我心里就很害怕,真的,我覺得快要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