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說:家庭關系緊張,父母專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講民主等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與人生。
中國有句老話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厲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一大特色。為了達到鞭策和糾正的目的,訓斥,責難甚至是責打都被視為是教育的正常手段。
這種手段雖然不被現(xiàn)代的教育學所認可,但因其立竿見影的顯著成效,得以部分保留,成為中西文化差異的一部分。
而從這一點出發(fā),賈寶玉的父親賈政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賈政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古板嚴肅的人,自帶絕緣體,不管多熱鬧的場景,只要有他在場,眾人都不敢說笑,以至于在闔家團圓的元宵節(jié),賈母都嫌她破壞氣氛,不得不攆他下去歇息。
而他對于自己的兒子賈寶玉就更嚴厲了。說起他對寶玉的教育,讀者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那一場令賈府人仰馬翻的寶玉挨打。
實際上,賈政對寶玉的打壓教育不僅體現(xiàn)在肉體上,更體現(xiàn)在精神層面,
本是混世魔王一樣的賈寶玉到了父親面前,頓時變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他情緒低落時,父親會問他你還有哪里不滿意的?一天天唉聲嘆氣。他去上學時,父親會說你在提上學兩個字,連我都要羞死啦。
他讀詩經(jīng),父親會告訴他八股才是最要緊的。寫不好八股文就是讀300本《詩經(jīng)》也是沒用的。
當他的詩文被人稱贊時,父親只會說一句差強人意,而一旦他一時興起,多說幾句,便會受到教訓,誰問你了,你看過幾本書也敢在人前賣弄。更別說犯錯,被發(fā)現(xiàn)時自然免不了一頓毒打。
賈政對賈寶玉的種種不滿,究竟是因為愛之深,責之切呢?還是因為對兒子心存的偏見呢?
很多讀者都認為賈寶玉會變成一個頑绔子弟的模樣,應該歸咎于賈母等人的過分溺愛。可賈政的嚴酷冷漠就沒有責任嗎?
賈寶玉很少表現(xiàn)出驕縱任性的一面,但在面對自己的過失和挫折時,表現(xiàn)出的怯懦和逃避情緒反而更加明顯。
王夫人打了金釧,他跑得最快,賈母為了鴛鴦的事兒遷怒王夫人,他也沉默不語。他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卻沒有挺身而出的勇氣。有些舉動甚至和父親賈政非常的相似。
雖然前半生賈寶玉看似過著眾星捧月的生活,但他卻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愛以及恰如其分的肯定和正確的引導。
比起賈家的敗落,賈政這個父親失敗的更徹底,而他們也只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一個縮影。
艾里姆說:掌握好責罵與訓斥的方法與技巧,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與效果,不當?shù)呢熈P,不知不覺中會傷害孩子。
都說父母是世界上唯一沒有經(jīng)過崗前培訓,和職業(yè)資格考試的工作,無論是從前還是現(xiàn)在,父母都天然擁有教育自己孩子的權利,但這種權力不應該被濫用。
教育的本質(zhì)應該是引導,而不是壓制,而倫理道德的存在,是為了維護整個社會的秩序,而不是為了營造一個令人窒息的成長氛圍。如果連正視都做不到,還談何發(fā)展和個性?
郭德綱沒成名前,是個北漂,郭麒麟六歲時接到北京,和德云社的師兄弟們一起同吃同住,有什么時候好吃的,必須先給徒弟們吃,徒弟們吃完了才有郭麒麟的份。
大家一起犯了錯,第一個挨罵肯定是郭麒麟,人越多,罵的越狠,郭麒麟想要什么,想吃什么,都得先問一下“爸爸,這個我可以吃嗎”。
所以我們看到,如今的郭麒麟在電視上,上臺90度鞠躬,雙手接筆,雙手還筆,待人時刻謙虛有禮。無論未來怎樣,郭麒麟都是個有素質(zhì)有教養(yǎng)的人。
郭德綱曾說:現(xiàn)在我見到我父親,也都是這樣,從不翹二郎腿,都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說,您怎么樣,身體挺好的。這是我們家門風。時至今日,郭麒麟也是這樣,“爸爸,這個我能吃嗎”?這叫什么,這叫家教。
天下爹娘沒有不疼孩子的,你不把她教好,出了社會就會有其他人管教他。還是你把他管好了,小時候不覺好,大了他就知道好了。
同樣作為有家庭背景的富二代,賈寶玉和郭麒麟,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
雖然時代不同,但是教育是雷同的,同為打壓式教育,郭德綱不止有打壓,也注重孩子的行為禮貌,言談舉止,更加注重孩子人品道德及思想上的教育。
而賈政只知打壓教育孩子,一心想要孩子考取功名,重振賈府榮譽,卻沒有注重對孩子人格思想的培養(yǎng),更別說其他培養(yǎng)。
想那賈寶玉衣食住行,都有一堆丫鬟仆人照顧,如何自食其力,賈寶玉自幼和眾多女人待在一起,古代女人大多溫柔賢惠,沒有過多野心,寶玉深陷溫柔鄉(xiāng)里,不思進取,該如何擔當重振賈府威風之大任。
所以從賈政郭德綱的教育方式來說,相同的打壓教育,卻因為,其他不同的教育因素造成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甚至是不同的人生。
楊振武曾說:家長既要負責孩子身體的發(fā)育,又要負責孩子的心理發(fā)育,既要重視孩子智力的開發(fā),又要重視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既要教會孩子怎樣學會知識,又要教會孩子怎樣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