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焦慮問題不可忽視,。焦慮本來是兒童正常發(fā)展的重要心理經驗之一,,在進化過程中,能讓兒童自我保護,。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兒童會有不同種類的焦慮或恐懼,,例如:嬰幼兒會在照顧者離開時出現分離焦慮;幼稚園兒童可能會怕黑,、怕鬼怪等,;而小學生可能會開始出現死亡概念。
通常這些恐懼和焦慮會隨著年齡而轉變或消失,。但是,,當他們的焦慮變得過度和不合理,影響正常學業(yè),、工作,、社交或日常生活,就會演變成焦慮癥,。焦慮癥是最常見的兒童精神病,,每100名學齡兒童便有多達8至10人患上,當中以女童的個案較多,。而焦慮癥本身是一個統(tǒng)稱,,涵蓋了多種診斷,包括:
1.廣泛性焦慮:對多數生活環(huán)節(jié)都擔心和恐懼,把萬一,、如果,?等常掛在嘴邊。
2.社交焦慮:過度害羞,,害怕陌生人,,甚至社交場合,包括上學,、生日會或陌生環(huán)境等,。
3.分離焦慮:害怕與父母分開,擔心父母會有危險,,甚至以大哭大鬧的方式迫使父母留在身邊,。
4.選擇性緘默癥:患者會在某些社交場合,如學?;蚓蹠炔豢险f話,,只是用身體語言表達。但是在他們自在的環(huán)境下,,卻能如常地交談,。
5.特殊恐懼癥:對某種處境或事物過度驚恐,嚴重地影響生活,,例如過分恐懼植物或昆蟲,,不肯到特定場所,寧愿繞道而行,,甚至會情緒失控,。
6.強迫癥:一些不合理的想法、意念或影像聲音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須靠一些特定行為去紓緩,,例如過度害怕污穢因而不停重復洗手。
7.后創(chuàng)傷癥候群:經歷嚴重創(chuàng)傷,,例如車禍,、被虐待或長期疏忽照顧后,引發(fā)的長期心理反應,,如情緒不穩(wěn),、腦海中片段重演、部分失憶等,。
作為家長,,必須額外留意一些行為上的微細差別,如他們的脾氣,、睡眠,、食欲或行為等,。一旦發(fā)現和平日表現有所改變,便要提高警覺,。尤其是較小的孩子,, 因他們尚未能用語言來表達負面情緒,只會以哭鬧,、發(fā)脾氣等舉動來發(fā)泄,,若父母視之為不聽話,嚴加責備,,反而會因誤會而令情況惡化,。
普遍研究認為兒童焦慮癥是由生理、 心理及環(huán)境因素互相影響而導致,。生理方面與腦部化學物質及遺傳有關,。若家庭成員患有焦慮癥,孩子患病的機率會較高,。另一方面,,兒童早期發(fā)育不良,或出生時受缺氧,、腦部受創(chuàng),。
焦慮癥是最能夠處理的精神健康問題,愈早進行治療愈好,,特別是小學這黃金階段,,而要治療這些兒童患者,藥物及心理治療缺一不可,。心理治療過程通常包括學習如何洞悉自己的情緒、管理焦慮的感覺,,透過直接面對所恐懼的事物,,協(xié)助兒童體驗伴隨而來的合理后果。
父母的角色比任何治療都重要,。父母應以身作則,,故此,有焦慮癥子女的家長,,更需要了解何謂焦慮癥,,不妨放松點,避免過分執(zhí)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然只會令孩子更焦慮。孩子的焦慮跟父母有莫大關連,,因此只要家長愿意聆聽,,便是有效治療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