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生活中,家庭教育一直是備受社會關注的問題,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發(fā)展的基礎條件,好的家庭教育也是每一位父母應該學習的知識。那么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一位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愛和教育,但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孩子還會出現心理問題呢?
一、為什么孩子會出現這些心理問題
1.父母的愛和家庭教育存在誤區(qū)
現代父母過分重視學校教育,忽視孩子的心理教育
現代家庭教育的常態(tài)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權威型父母,另一種是溺愛型父母,最后一種是民主型父母。
01.權威型父母總是會要求孩子服從自己的命令,給孩子制定一些苛刻的原則和要求,但是許多父母不知道,往往越重視孩子的學校教育和成績的情況下,就越會忽視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教育——心理教育。
02.溺愛型父母在生活中總是會因為工作忙,時間不夠而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特別溺愛,什么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因為懷著對不能陪伴孩子成長的虧欠,一味地在物質上去滿足孩子的種種需求,來增加與孩子的親密感和親近感,但是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發(fā)展。
03.民主型父母在生活中不同于權威型父母,民主型父母能夠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關注到孩子的心理問題和發(fā)展,能夠和孩子建立親子間的友誼,但是這類民主型父母在現代社會中比較少,大多數家庭都是以父母的權威型為主的。
2. 父母忽視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我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對于這一點,西方家長深信不疑,他們的教育也是深刻秉承著孩子個體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西方家長認為“孩子的心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孩子才是自己的主人,孩子擁有對自己的事情的選擇權和決定權,家長不要一味地替孩子做決定,而是要在孩子的教育中能夠引導孩子發(fā)展。
西方家長注重孩子的自由發(fā)展,相信孩子應該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個性獨立、自然的成長,注重挖掘孩子的興趣和內在潛能,我們現代的教育只是看到了孩子發(fā)展的表面,每天對孩子的話就是“整天只知道玩,學習學不好,分提不上去,哪有什么未來和發(fā)展!”只重視孩子的成績發(fā)展,卻忽視了孩子的個性和特長發(fā)展。
西方家長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中國家長更注重的是孩子的生理需求不是心理需求。
西方家長在生活中比較重視孩子的心理發(fā)展,重視和孩子的溝通和交流,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會經常和孩子在一起討論問題和交流感情,在這樣的家庭教育轉中,孩子遇到一些問題和困難都會樂于和父母溝通,會主動尋求父母的幫助,和父母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
中國家長在現實生活中對孩子的關注和側重點大致都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上,很少去真正關心孩子的心理真正的需求和想法,所以,現代社會大多數孩子的心理都是脆弱的,在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和問題的時候,孩子更容易因為心理的承受能力有限而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二、現代孩子經常會出現的幾種心理問題
1.自卑心理
為什么現在我們會見到許多的孩子總是出現自卑心理而不敢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有的時候父母對孩子過于嚴厲,期望過高也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做的不夠好,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
2.嫉妒心理
在生活中,大多數父母都是只重視學校教育,就像有的時候,有些父母經常會用孩子的成績來比較,拿“別人家的孩子”的成績和自己的孩子比較,在這種對比和比較之下,孩子會表現出一定的不安和心理,父母如果總是過分重視學校教育,過分重視孩子的成績,拿別人家孩子的成績和自己的孩子比較,久而久之,會讓孩子有一定的落差感,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種不滿和怨恨心理,從而導致嚴重的嫉妒心理。
3. 逆反心理
權威型父母對孩子的日常就是父母的威嚴和權威至上,在生活中,孩子在父母的權威下有時候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并不喜歡的事情。比如興趣班,父母總是會用“都是為了你好,為了你以后的生活能夠好一點”,但是父母卻從來沒有想過,這些是否是孩子喜歡的?孩子是否愿意學?又或許父母應該思考,孩子在強迫的學習之下能否有一個好的發(fā)展?興趣班本來就是孩子喜歡才去報的一個娛樂兼特長式的學習班,但是如果父母總是用權威來強迫孩子去學習,而不是用孩子真正的興趣方向來作為引導,有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也會出現一定的逆反心理。
4.焦慮心理
父母對孩子有期望,但是有的時候過度的期望會讓孩子產生一定的焦慮。
就像《最強大腦》的中外對決PK賽上,12歲的中國少年李云龍和12歲的意大利少年安德烈進行了一場令人膽戰(zhàn)心驚的對決。
PK對決中,兩位少年挑戰(zhàn)的項目是“二進制記憶”李云龍只用了1分鐘多的時間就完成了挑戰(zhàn)任務,但是當安德烈驗證自己答案的時候,李云龍卻因為懷疑自己的答案排序而崩潰大哭。比賽雖然以李云龍的勝利而宣告結束,但是在這個比賽過程中的中西方家庭教育問題卻著實令人深思。李云龍在應對壓力時候內心的焦慮心理在賽場上表露無疑,好勝心比較強,過分注重結果而沒有去享受過程,因為對最終結果的期望和壓力過大,從而導致了情緒上的失控。從孩子的心理發(fā)展來看,李云龍雖然是獲得了賽場上的勝利,但是卻輸了教育。
所以,有的時候,過度的期望和壓力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焦慮,導致孩子心理出現一定的問題。父母要給予孩子適當的壓力和期望,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那么真正減少孩子的心理問題,父母應該要怎么做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三、減少孩子的心理問題,父母應該怎么做
1.肯定孩子,學會賞識孩子的優(yōu)點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父母要學會賞識孩子自身存在的優(yōu)點、閃光點,發(fā)現孩子的內在的潛能和潛力,肯定孩子的積極成果,而不是一味地嚴厲對待孩子的一切。在孩子取得一些小小的進步時,父母要及時給予孩子肯定,讓孩子在父母這里得到積極肯定的回應,才會增加孩子的積極感和態(tài)度,讓孩子在遇到每一件事的時候都能夠認真對待。
2. 給予孩子充足的耐心和時間
當孩子專心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父母需要給予孩子充足的耐心和時間,讓孩子有一定的自由和自我空間來充分發(fā)揮。比如,當孩子在報興趣班的時候堅持要報自己喜歡的,這個時候,父母不要強制孩子報哪個興趣班,而是要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給予孩子充足的耐心和時間,相信孩子有一定的潛力,能夠做出一定的成績和效果,對孩子多一些耐心,給孩子一些自我空間,讓孩子在鍛煉自己的過程中得到心理和心智上的發(fā)展。
3.尊重、了解和接納孩子
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了解,要留心發(fā)現到孩子心理方面的每一個問題的現象和征兆,在尊重和了解孩子的基礎上給予孩子更好的心理教育和發(fā)展。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手機控”、“手機成癮”,父母對于孩子的這種手機控現象很多時候也是無可奈何,只能用強制的手段來制止孩子玩手機。其實有的時候,孩子需要的只是父母的關注和陪伴,孩子在生活中在和父母的相處中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和陪伴,沒有充足的心理支撐,就會容易對某一件事情產生一些依賴性的行為。所以,父母在生活中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了解孩子出現某些行為和現象背后的原因在哪里,通過和孩子的充分溝通,正確的應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和行為,給予孩子良好的家庭心理教育和發(fā)展。
4.把握愛的尺度,用合理的愛來衡量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把握愛的尺度,讓孩子在父母合理的愛中得到成長。父母不要總是用成績的好壞和高低來評定孩子,要學會把握對孩子的愛的尺度,了解孩子的真正內心,用合理、合適孩子發(fā)展的愛來引導孩子發(fā)展,減少孩子的心理問題,讓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5. 支持和鼓勵式教育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對于孩子的家庭教育,父母要多用支持和鼓勵式教育來促進孩子良好心理的發(fā)展。
在孩子跟隨自己的興趣想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父母需要給予孩子一定的支持,在孩子喜歡的事情上給予孩子前進的動力,在孩子已有的自信中增加更多來自父母給予的自信心,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能,讓孩子得到充足的發(fā)展。
當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偶爾考試不如意的時候,父母需要做的不是批評教育,而是給予孩子充分的鼓勵,讓孩子了解人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人生也有挫折,讓孩子在挫折和失敗中得到心理上的鍛煉,才能讓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做到榮辱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