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任何言行,猶如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每時每刻每個場景都可能潛移默化重塑孩子的命運。
我們每一位父母都愛孩子,但表現(xiàn)出來的,卻并不一定是愛。生活中,父母的這幾種行為,可能會傷到孩子。
經(jīng)常吼孩子
初中有個好朋友,周末很少回家,每次問起原因她都支支吾吾的不愿意回答,直到快畢業(yè)后,她才肯告訴我:她覺得她父母一點都不愛她,在那個家、父母的眼里她就是個廢物!
原來從小時候起,她的父母就經(jīng)常吼她,不管是打碎了碗還是弄臟了衣服,都會迎來一頓劈頭蓋臉的責罵,小小的她看著父母扭曲憤怒的臉,就像看見了電視里可怕的怪獸...
即使是長大以后,父母也依然對她發(fā)揮著吼罵的教育方式。考試成績差了要罵;買了自己喜歡的漫畫書也要罵;就連走路慢了一點都要罵...
“我真不明白,大吼大叫真的有用嗎?真的能讓孩子乖乖聽話,變好變優(yōu)秀嗎?至少我不覺得,現(xiàn)在的我對父母只有冷漠和怨恨。”朋友的這這句話,我一直印象深刻。
至少在我看來,是沒有用的!父母所謂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其實就是負能量的輸出,而孩子就是那個接收者,這種傷害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相對于吼,家長不妨試試低聲教育,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來尊重,學會用平等的姿態(tài)和他交流,情緒平穩(wěn)的降低聲調(diào),而不是居高臨下的俯視他們,趾高氣昂的去吼他們。
父母的語言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花。有時候,溫暖的話語要比鋒利的指責來的有效的多。
親子邊界模糊
《超級育兒師》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初中男孩,每天沉迷于手機,回到家就戴著耳機看視頻打游戲,對人總是愛搭不理,這讓父母十分擔憂。
后來,育兒師發(fā)現(xiàn):在這個孩子臥室的門上有個鎖眼大小的洞,父母時不時通過這個洞來觀察孩子的動向。
育兒師說,正是父母的這一行為,讓孩子感覺自己的隱私被侵犯了。他對父母的憤怒無處發(fā)泄,便內(nèi)化到行動上。叛逆、不愛學習、沉迷網(wǎng)絡(luò)世界,這都是對父母越界的一種抗議。
孩子再小,他也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應(yīng)學會尊重孩子的界限感,不控制孩子,不做包辦型父母。
只有父母有了清晰的界限感意識,孩子長大后才能會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兒,才能保護好自己的界限,并尊重別人的界限。
說話不算數(shù)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國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中學生最不滿父母的12種行為中,不守信竟然排第一。
在很多父母眼里,撒謊是孩子最壞的行為,然而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也沒有做到誠實守信,說話算數(shù)。
做完作業(yè),媽媽就帶你去游樂場玩。
這次考試進了前10名,媽媽就給你買新鞋子。
為了達成某種目標,不斷的給孩子一些承諾,但是一旦目的完成,承諾就拋之腦后。也許你只當這是哄孩子的一個策略,卻不知道孩子已經(jīng)走了心。
我們對孩子的每一次失信,都是在親手毀掉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guān)系。
答應(yīng)孩子的事情,要盡力做到,如果遇到特殊情況,也請和孩子說明原因,并跟孩子說聲對不起。
沒有人生來就是優(yōu)秀的父母。董卿說:“你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自己先去做一個這樣的人。”
親子教育是一次攜手旅行,孩子的健康成長之旅也是父母不斷自我完善地探索。愿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