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家布拉德和杰里克提出過一個很有趣的觀點:
青春期孩子,像極了一只“刺猬”。
他們身上總掛著一張“禁止靠近”的牌子,他們會用身上的“刺”給自己設(shè)一個保護罩,他們看起來總是易怒、難管。
仔細想想,確實如此!
就像我兒子,自打進入了青春期,就像變了個人一樣,要么就是神龍見首不見尾,一回家就進臥室,除了吃飯上廁所,根本別想見到他的人,要么就是來來回回只有幾句話:
“我不想說!”
“你別管我!”
“你說夠了沒!”
“別動我東西!別進我房間!”
別人家是半大小子,吃窮老子,我家是半大小子,氣死老媽。
在老母親“氣懸一線”時,幸好遇到了“刺猬法則”。
在我把兒子當成“刺猬”重新養(yǎng)育后,果然看到了曙光。
接下來,我會把我是如何使用“擁抱一只刺猬”三個法則的過程和成果記錄下來……
法則一:
不要戴手套
讓“刺猬”聞到你的氣味
我發(fā)現(xiàn)兒子到了青春期后,最大的一個變化是和我有距離感了。
開學的家長會,老師反映,兒子的語文成績有點退步。
回家后我對他說,休息時間可以多閱讀,還問他需不需要我?guī)退I一些課外書。
他嘴上隨口答應(yīng)著,轉(zhuǎn)頭就出門了,我追出門再問,他不耐煩地說自己知道了,讓我不用管,然后頭也不回就走了。
不止這一次,生活中我也發(fā)現(xiàn)過很多這樣的情況。
看他學習累了,我說媽媽晚上給你做頓大餐,他反過來懟我一句:
“你做的能有外面的好吃嗎?”
氣得我一口老血差點噴出來!
有時候看著天馬上要下雨,讓他出門帶把雨傘,結(jié)果他理都不理我就走了。
晚上回來發(fā)現(xiàn)他有些著涼,想著給他熬個熱姜湯,熬好了端進去,他又沖我發(fā)起了火:
“你能不能別進我房間!”
“我知道照顧自己的身體,你別管我!”
明明是關(guān)心他,他倒好,不但不領(lǐng)情,還倒打一耙。
不過生完氣,冷靜下來后也能理解,畢竟他到了青春期,身心發(fā)育都在經(jīng)歷劇變,難免會有一些情緒上的問題。
當時,我正好在書中看到一句話,要把青春期的孩子當成一只“刺猬”去溝通。于是就想著先試試其中的第一條法則:不要戴手套,讓刺猬聞到你的氣味。
里邊有3個關(guān)鍵點:
1、讀懂孩子未說出口的需要。
2、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隔閡,多陪伴孩子。
3、給孩子設(shè)定并令其遵守適當?shù)囊?guī)矩。
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專家勞倫斯曾說,青春期孩子看起來總是“張牙舞爪”,但其實,他們非常需要父母。只是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支持。
所以兒子之所以像個刺猬一樣,總是想要“扎傷”我,其實是因為他本身在經(jīng)歷很多學業(yè)、社交、家人等等各種的壓力。他把這種情緒外化后,宣泄在了自己最親密的人身上。
說白了,他其實在向我傳遞一個信息:
“媽媽,我壓力很大,但我不知道該怎么處理。我覺得家很安全,我想在這里釋放我的壓力。”
想明白后,我決定從愛和信任的角度一點點幫他打開心門。
比如,每周抽出固定的時間作為家庭日,陪他一起進行戶外活動,制造更多的相處時間。
一開始,他并不太配合,但后來他甚至會主動提出下一次的家庭日要去做什么。
我對兒子的陪伴多了,他對我的信任也越深厚了,偶爾還會和我聊一聊學校里發(fā)生的事,甚至還會向他爸請教一些男孩子社交的問題。
而且我還發(fā)現(xiàn),我對于他的一些“沒有說出口的話”也看見得更清晰了。
到這時,我才漸漸反應(yīng)過來,兒子其實一直在用他的方式來尋求關(guān)注。他不僅需要從我們這里獲得愛和安全感,還需要我們給予他像成人一樣平等的尊重。
還有一個意外收獲,和兒子之間的感情重新變親密后,我也可以“大膽”地向他提要求了。
比如不能莫名其妙沖著父母發(fā)火,有問題可以商量,但不能拒絕溝通。
如果換做以前,對于我的這些要求,他只會充耳不聞,但這次他居然也能坐下認真聽我說,而且還會提出自己的意見。比如他心情不好的時候,想要安靜一會兒,我們做父母的不能去打擾他。
真的沒想到,原本棘手的青春期問題,這才落實了一個法則,就已經(jīng)看到希望了。
法則二:
不要著急,慢慢來
讓“刺猬”放松警惕
有天晚上放學,兒子低著頭一路不說話,回到家后飯也沒吃就回臥室了。
我和他爸面面相覷,都不知道出了什么問題,但想著之前和兒子的約定,就沒有去打擾他。但他一直沒有出臥室,我還是有些擔心,就從他的同學那兒側(cè)面了解了下。
這才知道,原來他今天上課偷玩手機被老師發(fā)現(xiàn),還被趕去走廊罰站。
知道前因后果后,我特別生氣。因為之前就三令五申地和他說過,手機不許帶到學校,沒想到他壓根就沒聽。
看我的火已經(jīng)冒了上來,他爸連忙拿出刺猬法則第二項讓我看:
不要著急,慢慢來,讓刺猬放松警惕。如果它卷成刺球,樹立起全身荊刺,請保持冷靜,耐心等待。
好吧,壓住火氣,慢慢調(diào)整。
我決定先不把這件事挑破,等兒子自己和我說。
周末的時候,我們裝作什么事都沒發(fā)生,照常帶他去體育館打球。但兒子明顯積極性不高,玩了一會兒,吃飯時,終于忍不住和我說了實話。
我先是對他表示理解:“是不是覺得玩手機這件事挺難控制的?”
他沒想到我的態(tài)度這么冷靜,便呆呆地回了一聲:“嗯。”
看他神情有些松動,我連忙趁熱打鐵:“其實媽媽也一樣,平時工作的時候,也總?cè)滩蛔∠胨⑹謾C。媽媽也理解你,被老師罰站,讓你覺得挺丟面子的。”
兒子聽了后低下頭不說話。
我開始表明自己的立場:“關(guān)于這件事,媽媽理解你,但也覺得你做得有一些不太對。媽媽希望我們可以一起找到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心理學認為,溝通中最重要的是先共情,再提出解決方法。
當我真誠地和兒子表達我的想法之后,兒子并沒有像以前一樣,和我針鋒相對地吵起來,反而靜靜思考了很久。
看兒子一直沒有回答我,我決定給他時間,并告訴他我相信他可以找到解決方法。
果然到了晚上,兒子在睡前低著聲音對我說:“媽媽,謝謝你!這次老師把手機還回來后,我不會再把它帶到學校了。”
“嗯,媽媽相信你。”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刺猬一樣,在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時,會瞬間豎起自己身上的刺縮作一團。而我們做父母的,這個時候只需要做到:
1、不用憤怒的情緒對準拒絕溝通的孩子。
2、耐心等待孩子放下戒備,愿意打開自己的時機。
3、用冷靜、客觀、真誠的態(tài)度和孩子溝通,鼓勵他們自己找到解決方法。
說到底,青春期孩子其實什么都知道,他們要的不過是父母在他們出錯和遇到困境時,不否定、責備、命令他們,而是接納和相信他們。
法則三:
“刺猬”的腹部沒有硬刺
可以用雙手從腹部把刺猬抱起
前兩個法則,其實都在說讓我們做父母的給予孩子尊重和信任,而第三個法則是讓孩子自己建立起自尊和自信。
父母給的尊重和信任足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也就有了。
就像陳默老師曾說過的,父母是孩子最堅定的大后方,如果父母都不愛孩子,不尊重孩子,孩子怎么可能去愛自己,去尊重自己?
這一點,我也是深有感觸。
上次的手機事件發(fā)生了一段時間后,又發(fā)生了一件事。
兒子有天回家后,氣沖沖地對我說:
“學校舉行物理比賽,我想?yún)⒓樱蠋熞恢睕]同意。還說我之前拿手機在學校里玩,心思根本沒在學習上,就算選上我了,我也拿不上好成績。我以后再也不想好好上物理課了,反正學再好老師也看不到!”
雖然我覺得老師的擔憂也有一定的道理,但還是耐心安慰情緒上頭的他:
“老師可能因為之前的事對你有一些誤解。但別人的評價和想法不能影響你喜歡物理這件事兒。如果這次真的去不了,媽媽希望你能繼續(xù)打起精神,用成績向老師證明你可以。”
我最近也發(fā)現(xiàn),青春期孩子真的就和書里說的一模一樣,他們對自尊有著非常強烈的需求,希望自己永遠是被關(guān)注的焦點。
這種心理也會導致他們?nèi)菀自谟龅酱煺蹠r產(chǎn)生強烈的挫敗感。所以父母就需要引導他們重新建立自尊和自信。
而刺猬法則的第三項,就是通過這幾點幫助孩子來建立自尊和自信的:
1、區(qū)別自尊和自我價值。
2、培養(yǎng)好的習慣,讓孩子能更加自信。
3、積極主動地去面對人和環(huán)境,不要凡事被動。
4、廣交朋友,獲得更多的接納和認可。
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不依賴于別人的評價和期望,而是讓他們自己相信自己,自己認可自己。
那次物理比賽后,我從老師那里幫兒子要到了一份競賽試卷,然后讓他自己做了一遍,但他答得并不好。
好在有了前面的關(guān)系積累,我倆現(xiàn)在也算是無話不談了。
我和他一起認真分析了他在物理上的不足點,然后針對這些問題找了些追趕的方法。
有次回家兒子告訴我:“媽媽,老師告訴我下次的物理競賽會選我去參加,讓我好好繼續(xù)努力!”
我連忙問:“那你現(xiàn)在這么努力地學物理,是為了參加這次物理競賽嗎?”
兒子想了一會兒后,才回答我:“不是的,媽媽,我不是為了競賽才去學物理的,我只是因為喜歡才去努力學習的!”
聽兒子這樣說完,我終于松了一口氣。
如今回頭看,擁抱刺猬的三項法則,看似內(nèi)容很多,其實說的道理無非只有一條: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引導孩子。
經(jīng)過這段時間,我也越來越覺得,家庭教育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經(jīng)常有專家說,太多的父母都沒有經(jīng)過培訓就上崗,對于孩子其實是一場“災(zāi)難”。
以前我對這句話有多嗤之以鼻,現(xiàn)在就對這句話有多認可!
我從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中也看到了,一個孩子想要優(yōu)秀,想要平穩(wěn)度過青春期,真正缺少不了的,是父母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