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麗宏是黑龍江省黑河市遜克縣民辦中學的老師,她告訴筆者:“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我就是一個從‘虎媽’到‘貓媽’變形的典型。”
嚴管重罰讓女兒疏遠自己
莫麗宏出生在一個農(nóng)民家庭,受父母的棍棒式教育影響,莫麗宏在女兒出生后也“望女成鳳”,嚴加管教。
女兒小時候特別活潑,為了讓女兒變成淑女,她不讓女兒出去和小朋友瘋玩,寒暑假期間要求女兒每天在家看書、看電視,不能破壞家里整潔的秩序;女兒一旦淘氣,則會被體罰。莫麗宏發(fā)現(xiàn)嚴厲管教之下,女兒變得乖巧聽話了,但性格也變了:一歲半就敢站在桌子上給阿姨們表演舞蹈、背詩歌的女兒,到了七八歲反而看到家里來客人就躲回自己的屋里去了;以前那個嘰嘰喳喳的“小燕子”,現(xiàn)在一放學就安靜地坐在家里看書學習,攆她出去玩都不出去。
莫麗宏覺得孩子越來越內(nèi)向,什么話也不愿意跟自己說,反而特別黏爸爸。丈夫說:“你平時對孩子太嚴厲,一點兒都不允許她犯錯,所以,她怕你,就不敢和你說心里話。”聽到這兒,莫麗宏心里酸酸的,她一直事無巨細地照顧、呵護、教育女兒,付出了自己所有的休息時間,總覺得女兒應該和自己最親,沒想到卻由于自己的嚴厲,讓她對媽媽望而卻步。
換位思考贏得女兒信任
莫麗宏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她開始對女兒盡量少批評多鼓勵,和女兒發(fā)生矛盾后主動換位思考。
女兒剛上初中那年的“五一”節(jié),孩子回鄉(xiāng)下奶奶家住了幾天,回來后莫麗宏發(fā)現(xiàn)她的校服落在鄉(xiāng)下了,很生氣,不停地訓斥她,接著又數(shù)落女兒平時書桌亂、亂扔東西、回家后鞋不規(guī)矩放等小事,女兒聽著心煩,就和她頂了幾句嘴。莫麗宏抄起雞毛撣子就打,女兒不再頂嘴,趴在床上傷心地哭了。
莫麗宏平靜下來,心里也挺不是滋味。她走過去摟著女兒說:“打疼了吧?媽不該動手打你,別生媽的氣了。”女兒詫異地看著她,這是強勢的媽媽第一次這么溫柔地向女兒檢討。女兒止住眼淚說:“我也不該跟你犟嘴,本來是我粗心,可你沒完沒了地說,我就很煩。”莫麗宏說:“以后媽媽再不停地說,你就提醒我‘你都說好幾遍了’,我就能意識到了。”女兒破涕為笑,母女的“戰(zhàn)爭”煙消云散。
以后,每當莫麗宏和女兒發(fā)生矛盾怒不可遏時,她就找活干轉(zhuǎn)移自己的注意力,等娘倆都平靜以后再講道理。漸漸地,女兒把媽媽當成了朋友,向她傾訴很多小秘密,莫麗宏心里由衷地感到高興。她想,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缺少玩伴,有了心事都沒人可說,如果父母不能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那她又向誰去說?少一分苛責,多一份冷靜和耐心,做孩子的聽眾,就會收獲孩子的信任,也能及時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tài),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轉(zhuǎn)變了心態(tài),莫麗宏和女兒的關(guān)系更親密了,每天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寬容對待女兒,讓她收獲了信任。
用愛和耐心幫女兒走過艱難期
為了鍛煉女兒的自理能力,莫麗宏把她送到離家一千多里之外的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西南部的雙城老家去上高中。起初,女兒每天打電話訴苦:食堂的飯菜太難吃、班里的同學太鬧了……聽著女兒的抱怨,莫麗宏也很心疼,可父母不能跟她一輩子。于是,莫麗宏不露聲色,默默地聽女兒傾訴,指導她怎樣處理同學間的矛盾、怎樣給自己減壓。漸漸地,女兒的抱怨少了,談與同學間的趣事多了,莫麗宏又鼓勵她交幾個知心朋友,多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女兒聽了她的建議,交到了幾個好朋友,越來越開朗,學習也穩(wěn)定了下來。
周末,母女倆經(jīng)常煲電話粥,女兒發(fā)自內(nèi)心地說:“媽,我真的挺謝謝你的。不管我遇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你總是耐心聽我傾訴、給我指導、鼓勵我,我真的覺得很幸福,同學可羨慕咱倆了!”
莫麗宏告訴筆者:“我很為女兒自豪:她性格溫婉、做事認真、心地善良、樂觀陽光、學習刻苦,從小學到高中,她的老師和同學都喜歡她,不管以后女兒學習上能否成才,但做人上一定會成功的。女兒漸漸長大,我也完成了從‘虎媽’到‘貓媽’的轉(zhuǎn)型。從對女兒的教育中我悟出一個道理:用寬容、愛和適度的指導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孩子也會回饋我們濃濃的愛與親情。我與女兒共同成長,讓我收獲了許多。”
黑龍江省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趙執(zhí)平認為,莫麗宏從失敗——反思——糾正——總結(jié)的過程,完成了從“虎媽”到“貓媽”的蛻變,換來了親如閨蜜的母女情。家庭教育是提高兩代人素質(zhì)的系統(tǒng)工程,沒有家長素質(zhì)的提高,難有家庭教育的正確實施,因而家庭教育的過程是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提高的過程。
趙執(zhí)平說,家庭教育的原則之一是“少批評多鼓勵,少責罰多反思”。堅持這樣做,就會得到孩子的贊同,反之,必然事與愿違。少一分苛責,多一份冷靜和耐心,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只有用冷靜和耐心克服急躁和怒氣沖天,才能換來和諧的教育氛圍,迎來美好的家庭教育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