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實生活中家長往往喜歡孩子“陽光自信、膽大勇敢”的個性,而討厭孩子“膽小怯懦、自卑內(nèi)向”的表現(xiàn)。如果孩子比較“膽小”,家長就會希望孩子能變得“陽光自信、膽大勇敢”,并想盡辦法、絞盡腦汁去改變孩子。
當然,家長的努力往往是成效甚微的。而孩子在家長帶有目的的鼓勵和帶有焦慮的催促下,往往會因心理抗拒而變得更加內(nèi)向、更加膽小。
其實,“膽小”真的有那么可怕嗎?
作為度麥學苑心理關愛中心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在接待青少年來訪者尤其是兒童來訪者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與家長探討一個共性問題——孩子為什么膽小?帶孩子前來做心理咨詢的家長不明白: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一直很順利,家長對孩子也照顧得很好,但是,孩子卻做什么事都畏首畏尾、不敢嘗試。
通過心理咨詢,家長在陪伴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改變了自己的認知:一方面,家長深入了解了“膽小”的根源,并改變了對“膽小”的看法,亦不再把“膽小”看成孩子的缺點,而是學著透過孩子“膽小”的表象,看到孩子內(nèi)在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家長不再把自己的認定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是學會了尊重孩子的感覺,并允許孩子在某些時候采取“膽小”的行為。
面對孩子的“膽小”,家長需要從兩個角度入手:
首先,對于特定情境引發(fā)的“膽小”,家長丟棄自己想要為孩子貼標簽的想法,全面深入地感受孩子當下的行為表現(xiàn)和心理狀態(tài)。如果家長能做到這一點,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膽小的秘密”——孩子在什么時候表現(xiàn)出膽小的樣子,害怕會發(fā)生怎樣的結果,以及怎樣去改善這種狀況。
比如說,孩子每次聽到別人吵架就變得“膽小”。家長用心感受孩子就會發(fā)現(xiàn):別人吵架并不會對孩子造成不利的結果;因此,孩子真正害怕的并不是別人吵架,而是“吵架”。孩子最初接觸“吵架”行為,一定是在家庭關系中,而最有可能的示范對象就是父母。然而,情緒激動的父母在吵架過程中無法關注到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才讓孩子產(chǎn)生害怕而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并逐漸泛化,對凡是與“吵架”相關的情境都感到害怕。
了解到這一點,父母就能從改善家庭關系入手,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幫助孩子逐漸擺脫“吵架”造成的心理陰影。
其次,對于孩子因“過度謹慎”而造成的“膽小”,家長要懂得因勢利導,幫助孩子掌握“謹慎度”,并通過適當認可、及時鼓勵、共同成長的方式,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信。
比如說,孩子在考試過程中因害怕出錯,所以對做過的題目進行反復檢查;最后因時間不夠,沒有做完整套試題,導致考試成績不理想。這種情況下,家長必須要保持冷靜平和的心態(tài),真誠地與孩子溝通。孩子在成績不理想,最害怕會受到家長的責罵;如果家長能冷靜對待,孩子就愿意對家長說實話。在得知孩子考試失敗的原因后,家長先要認同孩子在考試過程中“反復檢查”的謹慎行為。在得到家長的認同后,孩子往往會放松下來,愿意與家長繼續(xù)探討。在認同之后,家長再與孩子就“如何能夠在確保時間充足的前提下再進行檢查”達成共識,就能取得良好的溝通效果。
說到底,孩子的每一種表現(xiàn)都有其根源,亦有其意義。只要家長能充分地接納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并用心感受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就一定能夠發(fā)現(xiàn)“膽小”背后隱藏的能量,并幫助孩子有效運用這些能量去收獲更大的成長。